我很喜欢《管理心理学》中关于激励的章节,总有种常看常新的感觉。

昨日观赏了影片《首尔之春》,在对理想主义者郑雨盛的命运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不禁思考,为何看似杂乱无章的叛乱军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事实上,从首都警备司令官的任命之初,结局便已注定。李泰信,一个对政治既无理解也无兴趣的人物,面对的是一群对权力和政治充满狂热的投机者。正如赌局对赌徒的强烈吸引力,这种激励的不平等使得双方的行动力天差地别。李泰信的任职,是出于无奈和服从,而非内心的选择。因此,他对反叛者的拉拢只有本能的反感,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性。即便知道部下中有内应,他也未能采取有效行动。对于那些令人头疼、想要逃避的工作,很少有人能够深思熟虑并努力走向正确的方向。李泰信的角色,就像一只被困磨房、只能做自己份内事的驴子。若非叛乱行动触及了他坚定的信念,他可能会继续这样无目的地旋转。换言之,只有当叛乱发生,他才会被激发,采取行动,而这时已经落后于人。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也是叛乱分子最有组织性的行动,是对所有当权者电话的监听,以及监听后的直接行动。在韩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这正符合关系需求的激励模式。通过动用人脉,找到同乡、同级,进行拉拢。对他们来说,是非并不重要,人情世故才是他们判断的主要依据。虽然过程中并未明确叛乱军会提供何种利益,但这无疑是激励乌合之众的另一种方式——以利益诱惑。相比之下,理想主义者虽然口号响亮,但追随者所面临的风险极大,可能的下场极为悲惨。正如八空降指挥官的顾虑,人们可能会误以为他是软弱,但这其实是真实的人性反应。成功可能不会得到赞誉,失败则必然是毁灭性的,尤其在对方实力更强的情况下,凭什么让八空降对抗二四空降?凭什么期待他人愿意打一场风险极高的战斗?仅凭一腔热血是可贵的,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对首都警备司令部能否真正召集到100人,以及是否真的有那么多愿意为崇高信念献身的人持有怀疑态度。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解决他们最想摆脱的问题,这才是激励他人跟随的关键。而李泰信,从信念上不愿做,从实际上无力做,败局自然无法避免。


首尔之春서울의 봄(2023)

又名:12.12:首尔之春(台) / 12.12: The Day

上映日期:2023-11-22(韩国)片长:141分钟

主演:黄政民 郑雨盛 李星民 朴解浚 金成畇 

导演:金成洙 

首尔之春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