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
一部由不会篮球的人拍出来的半成品
豆瓣:8.1 自评:7.8
前提:国内版剪了13分钟
主要角色:
教练:加兰任
前苏联篮协官员 :格里沙
前苏联国家篮球队队员:谢尔盖(球星)、萨沙(最帅)、扎尔(近视)、米希科(赌鱼子酱)

剧情 主要是讲教练加兰任带着不被看好的前苏联篮球队一路破关斩将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打败了篮球王者美国队。
意识形态 1972还是在美苏冷战期间,这场比赛也正是因为与美苏霸权之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有了其拍摄的意义。当时的苏联和美国在各个方面都较着劲,慕尼黑一战对于苏联来说不能输,赢到是其次,所以在骇人的慕尼黑事件发生后,苏联官员主张退出比赛,这样就不会输了。关于意识形态上,影片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非常宝贵的是,导演并没有一味的夸赞苏联好,美国坏。他也从“海关检查球员行李”“球员为参加妹妹婚礼选择退出球队”“队内没有止痛药、隐形眼镜”“教练自己的儿子不被允许出国做手术”等情节上,体现苏联体制的古板、约束大和苏联人家庭观念传统、深厚,爱国情感较浅(前面剧情)。非常遗憾的是,美苏之间的对抗性到是没能很好的体现,拉不起来一条线,如果对抗性没能表现出来,那么他们赢球的意义就少了那么一层非常重要的那一层,那么这部电影就是输了。

人物塑造 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简直就是垃圾,我到现在都没有记得几个篮球队员的名字(也许是我自己垃圾吧),这在传记电影里是很少见的,照抄都不会抄。如果不能把每个篮球运动员描述的有血有肉那么观众就不会对他们赢球有那么的代入感。他们也是凡人,有自己的执着与向往,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但是他们都想赢,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是遍地荆棘的,从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电影里关于球员的性格描述几乎是没有的,除了那个队里打球最好的谢尔盖认同教练美国输给苏联也不丢脸,并且愿意加练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看的过去之外。谢尔盖绝对是篮球队里仅有的有人物灵魂的人物了,而且他也起到了球员和教练感情加深的桥梁,不愧是球队灵魂人物。关于教练加兰任我要说的就多了,如果谢尔盖是球队的灵魂人物,加兰任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是他带着球队站上了最终的领奖台。他坚信着苏联也能打赢美国并为之不断努力,这一点电影里表现还行吧,但我觉得他这个“努力”表现的非常不够。他没有因材施教,没有抓住每个球员的特点然后教他们不同的策略,只会在球场上不断的换人换人,也许他是通过观察对方球员而更换的球员,那要体现出来啊,只是存在他脑子里算什么?我是来看电影的,又不是来看他脑子的。毕竟这是部关于篮球的比赛,那么我认为人物塑造应该是围绕篮球的,那么教练就应该体现他的职业素养,而不是发现球员近视给他隐形眼镜,把医治儿子的医药费给了生重病的球员这些最多只能体现加兰任这个人的性格,细心、善良什么的,不能体现作为教练的性格。而且最后夺冠,重头到尾几乎面瘫或者紧张情绪的加兰任终于留下了激动的眼泪这点我也觉得不太妥当。最后夺冠,大家都很高兴,教练也很高兴,然后球员们放弃自己的奖金给教练拿去医治自己的儿子的时候,教练就哭了。这让人感觉他儿子能得到医治才是重点,但这部电影显然不是啊。我觉得应该是一开始,教练回想过去这些时间球员们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落下了压抑已久的眼泪,然后球员们愿意放弃自己的奖金最终露出了微笑,感慨球员们各方面的成长,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在团结上,还有相处上都有了很大的成长。所以最后面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教练被塑造失败的证据。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总是陪伴在加兰任身边的前苏联篮协官员格里沙。一开始,就是他的极力坚持让加兰任得以成为篮球队教练,他还出钱医治教练的儿子。在慕尼黑事件发生之后,格里沙和加兰任商量要不就退出比赛,遭到加兰任的强烈拒绝,并且指责格里沙剥夺了球员们实现梦想的权利。我其实认为这一部分稍微有些不合理,因为并不是格里沙自己想要退出比赛,是当下事实就是如此,很多国家都退赛了,而且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比赛,一旦输了的确会连累到很多人,那么当下有一个台阶可以下,把退出比赛归咎于格里沙一个人实属不妥。我觉得教练生气的确无可厚非,毕竟已经努力到奥运会了,但在生气之余,应该是他对于现实的判断和与格里沙对于事件的应对与商量。最终还是格里沙再次排除万难让篮球队踏上了奥运会的赛场,这其中看不到加兰任的任何一点努力,只会吼一句格里沙抢走了球员们的梦想,最终这个梦想也还是要由格里沙真正的抢回来。特别是最后,也还是格里沙不断的和裁判席交流两次换来充满希望的三秒,而加兰任只会在椅子上垂头丧气,就连陪伴在格里沙身边都没有。另一个就是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在电影里他出现过两次,说着同一句话:“篮球是一项绅士的运动”。第一次这句话把苏联球员罚下了场,第二次则帮助了格里沙与裁判商量把最后三秒还给苏联。这前后的反差恰到其分。
情节 大致情节可分为以下

1、教练加兰任的儿子双腿需要出国医治+担任国家篮球队新教练
2、加兰任对球员进行基础训练
3、加兰任向苏联人民说明战胜美国的决心和信心
4、球员萨沙和他女朋友的爱情
5、洲际锦标赛 苏联赢了
6、苏联来到美国和美国大学生交手练练和美国对战的感觉但连连战败
7、萨沙被发现得了罕见病,教练用医治儿子的钱给了萨沙当医药费
8、苏联队来到德国慕尼黑准备参加奥运会
9、著名的慕尼黑事件发生
10、格里沙排除万难让苏联球队最终踏上了比赛
11、苏联球队在两次获得三秒后绝杀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
12、苏联球员们自愿把自己的奖金给教练儿子医治

第一部分 教练加兰任的儿子双腿需要出国医治+担任国家篮球队新教练

体现了教练当前的处境,影片开头已教练和其在轮椅上的儿子打篮球为开始,又以球员自愿把自己的奖金给教练儿子医治,教练感动流泪为结尾。我觉得电影没有把加兰任的教练和父亲的身份处理好,电影是讲篮球的,那么其实就是教练的身份应该更重要的一些,但影片展示的更像是加兰任是为了儿子能出国手术才想当的教练,影片中加兰任也时时和妻子说中带儿子出国做手术的计划,对于篮球很少提及,所以整个故事虽然过程中加兰任这个教练尽心尽职,但前因和后果都像是为了儿子。
第二部分 加兰任对球员进行基础训练

无可厚非,运动题材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没有细节,没有加兰任对于球员不同身体素质的观察和因材施教,也没有球员对加兰任这个新教练感觉的变化。以上细节有是最好的,没有也还好吧,毕竟这只是电影的开头,后面慢慢成长也是可以的。

第三部分 加兰任向苏联人民说明战胜美国的决心和信心

我认为是加兰任高光时刻吧,他在台上说美国输给苏联也不差说的挺酷的。这一剧情也直接带动了谢尔盖要战胜美国的决心。按语文阅读理解来做的话,就是,加兰任这一发言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第四部分 球员萨沙和他女朋友的爱情

在下觉得真的没有必要。俗一点讲,我觉得两人的颜值真的不配,可能是导演想表达一下苏联对于结婚的限制与约束吧。但是放在运动题材里的确是有些不妥当,当然了,在运动题材里,爱情是养分,参考灌篮高手里的晴子和彩子,但讲究点到为止,以运动为主,还安排床戏是怎么回事?是想说明他们已经熟到可以结婚了?而且最后也没有升华的很好,虽然最后女生有去现场看男朋友的比赛,最后获胜了也跑到了场上拥抱了男朋友,但是这个拥抱没有拍的出来多体现感情,就有些生硬

第五部分洲际锦标赛 苏联赢了

也无可厚非,赢得了洲际比赛才能获得奥运会门票嘛。但是这未免体现赢得太轻松了,而且只展示了一场,是不是稍微展示多一两场,体现苏联极度艰难取得胜利会更好一点呢?

第六部分苏联来到美国和美国大学生交手练练和美国对战的感觉但连连战败

在加兰任和格里沙的坚持下,苏联球员来到篮球王者美国与大学生们竞赛,目的就是找找感觉。最好的一幕可能就是苏联与街头几个黑人比篮球输了个精光。电影里明明体现的是输给精光,但转头他们又有钱去酒吧喝酒了,可能是赶来的谢尔盖垫的吧,但能不能有个体现呢?在赛事上,电影做的最垃圾的一点就是,输就会一直输,赢就是一直赢。明明影片开头的体现的苏联篮球队是不被看好的。却轻轻松松的赢得了洲际比赛,又突然在美国一直输。教练就只会一直说踢得好,谢尔盖都愤怒的表示自己有教练就像没有一样。加兰任自始至终都没有和球员们分析球场状况,没有任何的策略,就像是一个不懂球的胖子,虽然他不胖,区域联防,一对一盯人等惯用的就没从他嘴里说出过,只会说well done谁不会啊。虽然后面赢了,可能导演是想表达球员们在美国的不断比赛中逐渐获得适应并获得胜利吧!但我只看到了他们的胜利既没有自己的反思也没有教练的策略,是在教练不断换人和给球员隐形眼镜下获得的,也没说不断换人是咋回事,就知道换换换,换你妈呢换。不和球员们分析,那么这次美国行有什么意义呢?是给自己上课的吗?显然不应该呀,应该更多的是让球员们见识见识,让球员们意识到,这些还只是大学生,你们要面对的美国队可都是顶级的职业选手啊!你一个人自己在脑子里分析有什么用?最后又不是和这些人打?傻逼。
第七部分怎么说呢,也还好吧。体现了教练的善良,这是仅有的几个能体现加兰任教练身份重于父亲身份的情节了。但是他这个罕见病在后面也没怎么体现呀,我本来还期待着他带动剧情的起伏,最终绝杀。而且兄弟们在楼下叫他向他展示胜利的情节还挺好的,也体现了队员们的成长,兄弟们越来越融洽。
第八、九部分 苏联队来到德国慕尼黑准备参加奥运会,慕尼黑事件发生

历尽艰辛万难,虽然我也没看出有多艰辛。苏联队终于来到了慕尼黑奥运会。从慕尼黑开始才是电影的重要情节。1972年的德国为了证明自己已经不存在纳粹主义,很看重这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奥运会,打出了“快乐奥运”的口号。但事与愿违,来自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挟持了以色列11名运动员要求以色列释放巴基斯坦囚犯。非常遗憾是,以色列11名运动员全部遇难,震惊了各国运动员,各国纷纷退赛。苏联也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在电影里,其实慕尼黑事件表现的还行,但还是偏短一点,那个以色列人愤怒的把围栏都掰断了蕴含挺好的。因为慕尼黑事件是所以会发生,很大原因是因为德国对这次奥运会的安保措施不当,只是用围栏围了起来,让恐怖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在这场混乱之下,苏联有球员想趁乱叛逃。这点也挺好,还是努力还原全貌的。然后那个球员坐在车里突然就说要停车,要回去,说自己不能抛下自己的兄弟。于是他朋友就质问他:“你什么时候和他们是兄弟了?”这句话好像也在其他人嘴里说过,不过我忘了。然后他回答:“从好早之前就是了,只是我没有意识到”。这几句话其实也挺好的,可以感觉球员们慢慢的相处融洽,可是没有铺垫啊,他们之间的矛盾一点都没有看到,又何来的成长呢?所以情感上就不能打动人,而且他情感的突然转变也很突兀啊,突然就是不能抛下自己的兄弟,你稍微来点回忆都好啊!

第十部分格里沙排除万难让苏联球队最终踏上了比赛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苏联队能赢得比赛最大功臣是教练,但苏联队能上场打比赛最大功臣是格里沙。而只有上场打比赛才有可能赢得比赛,否则一切免谈。

第十一部分
我是看评论说最后一场很燃才坚持看到最后的,没想到还是很失望。教练仍然没有一点策略,只会干喊,球员的默契也没有体现,一点球场战术也没有看到,不是你进球就是我进球,这有什么好看呢?这跟我自己玩投篮游戏有什么区别?我自己玩投篮游戏我还能更有参与感,更紧张刺激。你的队员配合呢?而且最后一场一直都是苏联领先,没有个跌宕起伏就很没有紧张感。千万不要和我杠什么本来就是一直赢,摔跤吧爸爸里女主原型最后一场比赛也是一直领先的,但在电影了却是女主一直落后,艰难追分,最后用了一个什么难招式才绝杀了对手,这才是绝杀呀,绝杀呀,动不动。

镜头
说道最后说一下镜头。比赛场景用摇臂的确显得酷炫,但是用的多就会显得画面很花,每个重要的画面都没能很好的抓住,实在就是败笔,甄败笔。还不如像现实比赛转播那样,就是推拉镜头就好,重要画面给个特写,拿球跑到对场的时候再用一下摇臂,体现一下场面的宏大就可以了。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2017)

又名:一跃而上 / 一跃而起 / Going Vertical / Three Seconds / Dvizhenie vverkh

上映日期:2019-06-13(中国大陆) / 2017-12-28(俄罗斯)片长:133分钟

主演: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约翰·萨维奇 马拉特·巴沙罗夫 谢尔盖 

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 编剧:Nikolay Kulikov/Andrei Kureichik

绝杀慕尼黑的影评

玥er
玥er •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