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剧的时候,因为有一些别样的期待,所以会急躁和焦虑。尤其是在看第11集的时候,那冗长的两大段对话,用脚趾头都知道cvb会是一个怎样的走势,觉得镜头语言颇有点乏味。
但从第15集开始,我完全放下了这种自我焦灼,实现了心灵的解放。阿遥一家去上坟的那段戏,我哭了整整半集,缓了一集半。那之后我就觉得,这部剧只要最后不是天雷滚滚把前面的优势都推翻,我就永远认可它是一部好作品。
这部剧很神奇,它打着治愈的旗号,宣传着云南世外桃源般绝美的风景,看似岁月静好,结果哭点一集连着一集。都没有什么明面上的痛彻心扉,是从一个个细节的点戳到心窝里,然后无处发泄只能一哭以表敬意。
看到20集了,我以为我感动遗憾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失去,但仔细想想,那些情感的核心,其实还是关于生死的命题。
一部用于疗愈的剧,其实讲了很多死亡。红豆的挚友、姥姥,阿遥的妈妈、爷爷,阿遥父亲的妻子,阿奶的丈夫、儿子,凤姨的女儿。可能有重叠,但带着不同的身份,几乎涵盖了人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人。它不显得那么绝望,是因为她们没有表达出明面上的悲怆,就像剧中红豆的形容一样,就像一根刺,没那么疼,但很有存在感。
看别人评价的时候读到一句话,将这种感觉表达为“不是一场倾盆大雨,是一生的潮湿”(大意),深以为然。
南星过世红豆深夜里一个人痛哭,我跟着哭,红豆深夜打电话让妈妈去给姥姥扫墓,红豆妈在墓前笑,我在屏幕前哭。阿奶支开阿遥一个人在自己过世丈夫坟前的颤抖,更是把我狠狠代入了一个老人孤独的内心世界,哭得几乎崩溃,再加上阿遥爸爸那段笑着说阿遥妈妈过去的事,他们笑得越自然,我内心越难过,因为太真实了,太多表情可以从身边人里面找到影子,然后悲凉感扑面而来。
看到第19集和20集,明明是很好玩的部分,也是男女主感情暧昧升温的大好阶段,我却又为了凤姨一大哭。她失去了她的女儿,还要因为儿子背上债,债已经够苦了,丈夫还因为贫血在田里晕倒,昌叔在田里摇晃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实在看不得足够苦的人继续受苦。后来阿遥和红豆的对话,也许是部分对这段情绪的解答,让人有了些许的醒悟。是啊,生活终究是好起来了。

但苦难终究是存在过的。
还是那句话,苦难就是苦难,但凡可以避开,谁又愿意去做那个吃得苦中苦的人。
以阿奶,凤姨为代表的苦出身的一代人,也是这个时代关于生死的一大考量。她们生于贫苦年代,眼看着事物一点点发展起来,却似乎一辈子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就像红豆跟阿奶玩的游戏“拯救企鹅破冰台”,这样的一代老人,能真正意识到“破冰”与自己和解的少之又少,对于他们来说,可能相较于终其一生都在自问意义的年轻人,她们几乎属于“等死的一生”。就像22年八月我奶奶过世,从家里拿出来两大箱码的整整齐齐的锡箔,是老人家还叠得动的时候给自己准备的。年轻一代的人大多数都是告别长辈,最多也就告别同辈,但在她们那个年代,告别自己的孩子小辈几乎也是寻常不过的事情,阿奶如是,凤姨如是,因为太苦了,苦到死亡都司空见惯。
你要这样对比,红豆失去南星在她们那一代的生命长河里,几乎可以算不值一提。但生死又不是可以这样对比的,每一份失去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就像第一集里,红豆妈妈能顺口说出差点以为得病的是你吓我一跳,而红豆因为这句话几乎泪崩无法跟她妈妈对话。从妈妈的角度,南星毕竟只是自己女儿的一个朋友,跟自己都算不上熟稔,她的表达更多是嘴快展现自己的担惊受怕。可红豆不同,她眼里的南星是顶顶重要的,她听到“还好不是你”的描述只会食不下咽。
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渡不过的劫,是红豆口中需要带着的重量。这部剧的催泪不在于失去本身,而在于大家对于死亡最现实的表达。那些笑着说出的话,打不着的打火机,跟不太熟的人闲聊家常讲起的悲伤往事,似乎一切都早已随风而去,其实最难过的就是发现这些失去“不过如此”。
因为只会经历得越来越多,无法回头。
这部剧想表达的内容很多,我只写了我最受触动的那一小部分。剧情还在继续,很好奇最后编剧解开红豆心结的方式,希望不要烂尾吧。
一些深夜碎碎念,其实算不上剧评,能有共鸣,就已经很好很好了。


去有风的地方(2023)

主演:刘亦菲 

导演:丁梓光 

去有风的地方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