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人少补个影评。

昨天看完《蜂鸟计划》,写的是两位股市高频交易员为了让交易速度缩短1微秒,不惜任何阻挠修一条从美国西海岸到纽约的光缆专线的疯狂故事。

这片给了我非常难得的观影体验,即它开始揭露所谓资本、所谓资本主义必然崩塌的深度逻辑。这是之前那些关于金融危机故事片、纪录片像《大空头》《华尔街》未曾达到的深度。

大概8年前,我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高频交易和外汇杠杆交易。高频交易,就是利用编程让系统自动快速交易。高频交易的关键,是找到稳定的交易逻辑,寻找到适合的下单平仓时间节点和条件。

高频交易可以规避人性的脆弱,不会贪婪或恐惧。再大的金额,在系统里不过是一段代码。因此,利用高频交易,可以稳定、理性地快速盈利。相比人工交易,高频交易至少能快几十到几百倍不止。

那段时间我写过一个很简单的交易系统。实际操作一年,系统盈利率能稳定在60%以上,盈利倍数约3倍,即每一单亏损的平均期望是5美元,盈利的平均期望是15美元。程序自动运行交易,频率也不高,一周3到8次,不加杠杆平均每周赚30~50美元。

这看起来很平平无奇对不对?那加上杠杆呢?加上1比500的杠杆会如何呢?

我不敢在500倍杠杆环境下让系统自动运行,因为人性的脆弱,很难承受一秒内上万美元的波动。

我是韭菜,当然无法承受大额交易。可专业交易员就可以吗?

唯一定理:任何事物都会时刻变化,直至最后消亡。

对于高频交易员来说,最大的噩梦是系统会崩塌。随着时间的延长,盈利率90%以上会慢慢降到40%,盈利倍数会从10倍降低到1以下。只要把交易周期拉长,不用上百年,最多二十年,任何交易系统的最终结果都是亏损得精光。

交易员能做什么呢?只能不断调试完善,优化交易逻辑,更仔细地筛选交易条件。可这时,就要面临第二个问题。

越精细的系统,有效时间越短。系统运行条件越简单粗略,存活时间才会越长,例如海龟交易系统。

为什么越精细的反而活的越短呢?背后逻辑很简单。假如市场上都用的系统A,所有人赚的钱都差不多。当更精细的系统B出现后,短时间内B赚的钱会超过A。然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系统B赚钱,随着使用人增加,B的利润逐步下降,最终变得和A一样甚至不如A。这时,B就死了。

越精细的东西,消亡得越快。

精细的B消亡了,交易员会做出更精细的C;更精细的C消亡了,会出现更更精细的D,后面还会有EFGHI……但每个系统存在时间只会越来越短,最终达到临界天花板。

又有人问了,为什么一定要越来越精细高效呢?我就不能越来越粗糙简单么?

不能,因为资本或者资本社会不允许这种逻辑存在。

资本的核心,在于资本本身要持续稳定最好能加速度地增殖。3%的存款不够,要国债;5%的国债不够看,得8%的公司债券;债券不够看,得15%的基金;基金不够,得30%的股票;股票不够,得100%的风投上市利润。

无法实现越来越高还稳定的收益怎么办,上杠杆。1:5不够,上到1:10,1:100,1:1000……但是,杠杆的倍数越大,风险越高。一旦到了上万的杠杆,别说风暴,一只蝴蝶扇起的风就能吹垮整个交易市场。

至此,明白资本为何一定会消亡的背后逻辑了吗?

资本的唯一本质是必须实现持续加速度的自我增殖。但是,任何事物都会随时变化,直至消亡。

资本以为在不断升级,从蒸汽时代升级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后续可能会到量子时代、虚拟时代。资本主义从一维升级到二维、三维,离地板越来越远。可把天地颠倒过来看,天花板成为地板。每次升级都离天花板越来越近,越来越快。升级实际是降级内卷,升维成了降维。

《蜂鸟计划》中从17微秒缩短到16微秒的光缆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5亿美元,但不到二十年,整个交易市场必然崩塌。钱不可能让一家公司赚了。

能缩短到11微秒的信号塔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20亿美元,但公司能活多久呢?只会比20年更短。

主人公明白了,随着资本增殖驱动,只会出现越来越快的交易方式,今后交易时间甚至可能是负数,自己耗费心血投入的光缆计划迟早会失败。

电影的最后结局,主人公得了癌症,认识到光缆计划失败的事实,选择把光缆毁掉,回到最简单的生活。

看起来《蜂鸟计划》写的是99%的人都接触不到的高频交易,背后却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有人抱怨主人公的失败结局不好,不是商业片应该的逻辑云云。

但是,消亡才是资本的唯一结局。

现实面前,电影苍白无力。


蜂鸟计划The Hummingbird Project(2018)

又名:蜂鸟项目

上映日期:2021-01-29(中国大陆) / 2018-09-08(多伦多电影节) / 2019-03-15(美国)片长:111分钟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萨尔玛·海耶克 迈克尔 

导演:阮金 编剧:阮金 Kim Nguyen

蜂鸟计划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