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上是精妙绝伦的。甚至连开场的片名和旁白都朴素却具冲击力。
生活化而沉着神秘感的旁白结束,女主也戴好了首饰,坐上了轿子。全程只有特写和近景,脸部近景转场。体现出女主心情的沉重,身旁的纷扰已没有意义。
全片仅91分钟,片头晃轿子歌舞就占了8分钟。是人的生命力。绽放和挣扎。
那个年代有做大月亮的特效吗
用光的闪烁呼应鼓点,也映照人物的忐忑,用高粱叶的错综摇曳暗示男女的交合。
人物的台词还有些许诙谐。
剧情还是有些狗血的,一个胡情愿的穷女人,嫁给一个快死的老板,老板没有父母儿女,小老婆还没碰过正好就死了,女人成了空降老板,小日子红红火火。一个外来的只身弱女子,一没资本二没才能学识,是怎么服众的呢。仅凭封建传统吗。另外姜文演的轿夫和酒坊伙计只是一次合作关系,为什么大家对他这么客气呢,只因为他跟女主有一腿吗。民风太淳朴了吧。
一曲拜酒神歌,健康,繁衍,不惧鬼神不畏权贵,最朴实的人的夙愿被吼唱出来。颇具原始风情和人本情怀。
罗汉为什么酿成了好久就走了,是因为看到有男主人了吗?
空旷的大平地上是不会有回声的
剥皮那段吓死我了,成为几年来第一个能让我看得五官拧成一团的电影片段。但我认为它不是trick,是写实的,也是必要的
剪辑上除了现在常规的手法,还大量使用了无技巧转场
摄影不用多说,摄影师出身的导演画面是精妙绝伦的,加上顾长卫的技术,这样的影视摄影放在今天也吊打国内外一众大片了。是我看过新生代前最好的电影摄影之一了。逆光,光斑,隐喻等等被糅杂在一起,不敢说所有的主创用意都get,但是本片的形式一定是大于内涵的,给了我感性上的震撼。
剧本里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影片形式上唯美,但内容写实,细节有些浪漫主义,情感细腻,精炼的台词和旁白,沉稳的叙事风格,我总觉得似乎有些左岸派的风范。
影片临近尾声变成了抗日片。但却很明显不是本片以前和以后常见的主旋律电影。这里的抗日无关政治,无关大义,无关民族使命感,也无关意识形态,一切都只关于最本真的人性。这是本片最高明的地方。哪怕杀气污浊一身的连屠夫都无法下手自己的同类。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做的,是显而易见人神共愤的,心理扭曲的虐待。
高粱红,酒红,意识形态红,血红,天日红,中国人的精神红。
抗日,反战,只需要本能。